我是一只鱼 发表于 2022-6-17 21:13:52

《地名管理条例》座谈会”上发言稿

一、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新修订《地名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关系依法治国、法治中国建设。在我省坚决贯彻执行《条例》,令行禁止,违规必纠,这是与中央保持一致、落实“两个维护”的实际行动。
二、依法规范地名,加强地名管理,是最基础的民生。对照《条例》,我省“黄山市”“黄山区”区划名称,重名、重音,以自然地理实体“黄山”命名,多重违规;当年将“徽州”更名为“黄山”,虽说有当时的时代背景,有比较复杂的具体情况,有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初衷,但未能遵守“国家有关规定”,未能“反映当地地理、历史和文化特征,尊重当地群众意愿,方便生产生活。”未能考虑整体保护“徽州”传统历史文化,缺少对徽州、徽州文化起码的尊重和敬畏,未能注意保护“徽州”地名文化遗产,造成“徽州”的被进一步肢解,厚重历史文化的“徽州”地名被消失,造成三处地名重名、重音,地名不规范、地名混乱,扰乱民生。高铁站的命名,高速道的进出口标识,或方位错乱、颠倒,或不规范,误导民众,误时误事糟钱费精力,不利民生,影响黄山声誉,损害政府公信力。国务院规定政府不能在著名风景名胜区开会,名城屯溪虽不在黄山这一著名风景名胜区内,会展经济却无法发展。
三、安徽“黄山市”是名闻国际的重要国际旅游城市,在国家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、长三角杭徽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中都举足轻重。高标准建设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;坚决纠正地名的重名、重音,坚决纠正地名的不规范、坚决结束地名的混乱,是我省未来发展的必需,刻不容缓。
四、《条例》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: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,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。”《条例》第二章第十条:“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、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,一般不得更名。”对照《条例》,原“徽州”地名改为“黄山”,导致“徽州”“太平”地名消失,从根本上切断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有序传承和家乡情怀的维系。对“徽州”“黄山”“太平”地名文化保护是重大缺失。“徽州”,自公元1121年命名,迄今九百多年,是博大精深徽州文化的历史容器和重要符号、历史密码。是根,是历史标志,是人们寻根拜祖回家的路。徽州是“洛闽溯本”的“本”,是“文献之邦”“文物之海”“程朱阙里”“东南邹鲁”。“生在苏州、吃在扬州、玩在杭州、死在徽州”的民谚突显了古州“徽州”在国人心中的份量。历史悠久的“徽州”地名,早已成为中国史地文化的一部分。“黄山”,乃中国徽州境内之黄帝之山,中华圣山,世界名山,徽州皇冠上的璀灿明珠。世人公认:黄山、徽州是中华呈于世界的两大顶流IP。“太平”,是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蕴含的地名文化遗产,寓意绝好,是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景,理应着意保护的地名文化遗产。 五、将原“徽州”地名改为“黄山”,尤其不利于国家级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建设的推进和整体实施。“文化生态保护区”建设是顶层设计。“整体活态保护徽州文化生态”是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,徽州文化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、不能肢解的整体空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”。而徽州文化作为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活实态承续的典范,其独特意义和重大价值历来备受内外关注和珍视,其保护传承迫切重要。2008年1月,文化部依据国家“十一五”规划设立“国家级民族和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的布署,正式批准成立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,即明确其地理范围是老徽州之域的“一府六县”及黄山风景区、原太平县。包括了现划宣城的徽州绩溪和现划江西上饶的徽州婺源。2010年,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又被列入国家十大文化建设创新工程之一。2019年国家级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作为全国首批七个“文化生态保护区”第二个正式设立。可是,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至今,各地虽然做了不少工作,但由于地名不顺,行政区划遗留的历史问题(1934年蒋介石以“方便剿匪”为名强行割婺入赣、1987年“徽”改“黄”割绩、旌入宣),保护区分属于两省三市,很难有效衔接,协调难度增大,地域分割,四分五裂,五分六散,不成体系,连联席会议都未开过。“保护区”建设整体推进举步维艰,效果并不理想,国家战略落实困难,无法达成愿景。 六、将“黄山市”改名“徽州市”、“黄山区”改名“太平区”、 “徽州区”改名“岩寺区”、以国家级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为基本框架,适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:规范地名、理顺地名关系,保护“黄山”“徽州”“太平”地名文化,是《条例》在我省的贯彻落实;“徽州”复名,适时合理调整行政区划,将有助于张扬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,有助于发掘黄山的徽州文化,实现山上和山下的联动,更好地推动这一地域的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。(数据)“徽州”复名,从根本消除上述改名“黄山”的负面影响,理顺地名关系,有利于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和家乡情怀的维系,有利于改变因“黄山”地名重名、混乱给旅游者等各界人士带来的诸多麻烦和经济损失,有利于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建设的统一领导、筹划和整体实施。更重要的是,徽州复名在黄山市、绩溪县和婺源县均深孚众望,这是广大百姓企盼多年的强烈民意诉求,“徽州”复名有利于这一地域的社会稳定、长治久安。
七、建言:   当下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《条例》,保护“黄山”“徽州”“太平”地名文化,作相关区划的调整,有三种实施方案可供选择:    其一、向国务院报告,请求在现有黄山市范围基础上,以“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为基本框架,绩溪、婺源及相关地域(旌德、石台)“回徽”,“徽州”复名,纠正重名,理顺地名关系,组建大徽州市。由顶层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谋定,整体保护传承徽州文化,一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顺乎多年来民意的强烈诉求,最符合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”建设之愿景。其二、省内更名、调整,绩溪先行“回徽”,黄山市更名为“徽州市”。其三、现有行政区划暂不变动,先把黄山市改名“徽州市”,黄山区改回“太平县”,徽州区改“岩寺区”。依据国务院新修订《条例》法规,按程序,黄山市上报,省里同意,报上级批准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《地名管理条例》座谈会”上发言稿